当前位置: 凤凰体育官方网站>>学院新闻>>正文

王敬慧: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识、共识与共情


2023年09月26日 12:28  点击:[]

2023年9月22日下午3时,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做客凤凰体育官方网站凤凰体育官方网站崇文大讲堂,于3141会议室带来题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识、共识与共情”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凤凰体育官方网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聆听并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王教授指出,高效能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需要理性的理论思考,对常识、共识和共情的辨析正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座围绕“常识与共识辨析” “共识的目标是共情” “共情需要发挥语言的善意”和“文学与共情”四个部分展开。

首先,王教授对常识与共识进行了辨析。她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经常遭遇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主要是礼貌与礼仪常识、时间观念常识和社会层级常识所导致。王教授结合自己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担任孔子学院院长的经历,提出人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常识,以避免处理问题不当而对他人造成冒犯。她进一步指出,如果说“常识”是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大家都已经接受的,相对而言约定俗成的内容,那么“共识”则多是在跨文化的中间区域,持有不同文化常识的群体所要致力达成的状态,并以伦敦不同时期对“口罩”的不同态度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共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王教授认为共识的目标是共情。共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实现互相理解和认同的关键性因素。因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通过交流和反馈达成对文化差异之处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即,共情,从而促进文化交际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她引用《国语·郑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指出“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中的理论渊源。所以,“共情”不是将自己的文化常识强加于对方,而是对差异性常识的理解和尊重。

与此同此,王教授特别指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共情”,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双方都应该采用清晰、简洁和具体的语言,确保对方理解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语言中的善意。她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语录“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You’ll never plough a field by turning it over in your mind)和“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 (Chikuni chimwe hachikodzi sadza),示范了如何发挥语言中的善意从而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

最后,王教授寄语广大青年学子,学习文学的目的是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学习文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爱的能力和“容易”的能力;学习文学可以让我们独立思考,成为有质疑能力的智性个体。

在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从“库切的写作策略”,“‘共情’与林语堂的‘同情之理解’的关系”和“非洲文学的创伤和流散经历,使其失去了民族的文化印记,但也难以融入新的文化空间的特殊性”等方面踊跃提问,王教授细致热情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现场互动轻松活泼,学术氛围浓厚。

于冬云教授对王敬慧教授的精彩讲座报以诚挚谢意,并对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她认为,比较文学不是空泛的、抽象的东西,而是由你及我,由我及他的对差异的理解、包容,是从常识到共识再到共情的跨文化交流互鉴。讲座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结束。

摄影:马圆圆

撰稿:李金

审核:于冬云

关闭